《原子習慣》讀後心得與整理
每個人在心中都有一塊嚮往之地,為了到達這塊地,我們開始設定目標,規劃旅程,並邁開第一步,漸漸的我們發現有些東西必須隨著旅程放下,有些則是要學習如何提起,並讓它保持在身邊。這些東西,不單單指接下來要分享的「習慣」,但「習慣」的重要性,大家也早已明瞭。如何養成好習慣或改掉壞習慣,幾乎成為人生必然面對的問題。我相信凡事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,每個人都能擁有好的成果,所以今天就來分享,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,提到的相關學習方法吧。
相同的書,不同人看會有不同重點,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推薦的書籍,各位大大可以親自閱讀,或許您能從書中獲得更多!那接下來就是小弟整理的相關內容~
1.習慣的養成必須具備以下認知:
- 每天進步1%,一年成長37倍。
- 堅持好習慣的成果並非立即可見,必須有耐性堅持下去。
- 把目光集中在建立系統,並遵循系統,而非達成目標。作者羅列了四個原因,來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該把目光集中在目標:
- 贏家和輸家有相同的目標,也就是贏得比賽,但贏家往往就是在細節(系統)與輸家不太一樣。
- 目標達成只是短暫的改變,好比整理房間,每次打掃完了,如果沒有一個維持乾淨的系統,過不久,房間又亂了。
- 目標限制了你的快樂,想想看你是不是曾經以為達成了某個目標你就會快樂,但當你真的達成後,你或許真的快樂了幾天甚至幾個月,但沒多久你又空虛了,你又開始訂定下個目標,一次又一次,你逐漸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值得擁有快樂?所以當你愛上的是產物而非過程,你就陷入了永遠追求不完的惡性循環,更可怕的,你可能會有「非A即B」的狹隘眼光,但人生本來就沒有定數,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,把自己局限在特定的路上,是不正常的,反之,當我們的目光,是注視在過程而非產物,我們的人生就能隨時都能很快樂。
- 目標與長期進步互相矛盾。
- 身分認同!決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而習慣就是通往那端的道路。像是,寫了一頁,我就是個寫作的人;我運動,所以我是運動的人;我閱讀,所以我是閱讀的人...重點不在達成什麼目標,而是自己就是這樣的人。
2.習慣養成的方法:
- 提示:
A.好習慣養成,我會在什麼「地點」、「時間」進行什麼「好習慣」!
(A)舉例:我晚上七點,會在宿舍的書桌前,閱讀5分鐘。
B.壞習慣改變,把壞習慣從環境中移除,並說出目前正在作的壞習慣!
(A).舉例:把遊戲砍掉,或是增加碰到遊戲的步驟,每次要打遊戲前,都大聲的說:「我現在正要玩遊戲喔!這個玩下去至少要花30分鐘喔!」
2.渴望:
A.好習慣養成,進行欲望綑綁!我會先做「好習慣」再去做「現有習慣」。
(A)舉例:我會先作五分鐘運動,再去洗澡。
(B)補充:要做到這個動作,必須先了解自己目前有什麼習慣,所謂的習慣,就是每天都會做的事,以我的例子來說:「起床→喝水→上廁所→刷牙→看課外書→準備出門→吃早餐→上班→午休→下班→吃飯….」依此把自己每天都會做的事情羅列出來,然後再把想養成的習慣與這些慣性行為綑綁在一起。
B.壞習慣改變,重新建構心態,讓壞習慣變得毫無吸引力。
(A)舉例:抽菸無法讓我真的快樂,也無法讓我真的解決問題,但我付出的代價卻是金錢和未來的健康,往後當我躺在病床上時,還要讓家人照顧我、替我擔心。
3.回應:
A.好習慣養成:打造環境,讓行動輕而易舉,哪怕每次都只執行兩分鐘也可以。
(A.)舉例:居家運動,就把要運動的空間保持空曠,或把瑜珈墊固定擺在那裡不要收,每次運動的時候,都做兩分鐘就好,直到自己已經習慣或覺得可以提高強度,就在增加時間。一樣的,如果想要去健身房,就盡量挑選回家路線會經過的健身房,每次都只去兩分鐘,到哪一天,突然有個聲音說:「既然都來了,就待久一點吧。」就開始增加時間。
(B).補充:所謂的兩分鐘,也就是極短的時間、極少的分量,重點是要讓自己去做這個動作,因為習慣的養成,是長時間的累積,做久了,就習慣了,與其一個禮拜的某一天運動1個小時,不如每天的固定時段都做2分鐘的運動,因為現階段是為了養成習慣,而非考量運動帶來的效果,所以千萬不要說「兩分鐘的運動對減肥有什麼用?」如果還沒養成習慣,一個禮拜一次1小時的運動,很容易讓人到第二個禮拜就不想做了,所以千萬別小看這個每天的「2分鐘」、「背一句話」、「一頁書」等這種看起來極少量的事,只要你肯做,堅持下去,一段時間,他們就會開始增值。
(C).所以結合目前的三個步驟,提示、渴望和回應,我們可以這樣安排活動:每天下班回到家(時間),都要在房間(地點),做5個波比跳(好習慣,極少量),然後才去洗澡(慣性行為,欲望綑綁)。
- 壞習慣改變:增加壞習慣的步驟。
(A)舉例:如果想戒掉看電視的習慣,就試著在每次看完電視候,把插頭拔掉,然後用個掛布把電視蓋起來,如果你決心很強,就把電視搬到別的地方…簡單說,就是不要讓自己可以輕易的執行壞習慣。
4.獎賞:
A.好習慣養成:運用習慣追蹤器
(A).舉例:運用APP(Goal Tracker)或日記,每次完成習慣就做記綠(打個勾),一個禮拜或一個月後,就可以看見努力累積的樣子,這個方法叫Chain Method(鎖鏈方法),而執行這個方法就是要努力不讓這個鎖鏈斷掉,但實際上難免會有突發狀況發生,所以如果真的無法執行習慣,那也請記得不要連續中斷兩天。
B.壞習慣改變:問責夥伴或讓避免的行為馬上產生好處。
(A).舉例1:作者在書中舉的故事是,一位想要養成健身習慣的人,為了避免自己缺習教練課,就跟老婆還有教練約定,如果自己無故缺席課程,就要給教練200美元,隨教練花用,並白紙黑字簽名,這個教練和老婆,就是所謂的問責夥伴。
舉例2:如果想要戒掉玩遊戲的習慣,然後剛好有想要買的東西,就可以在每次抗拒玩遊戲後,撥個幾塊錢到帳戶去,然後用這個帳戶的錢去買喜歡的東西,建議使用帳戶,是因為比較容易清楚看到金額的成長,自己會比較有感~
以上就是《原子習慣》一書的相關摘要和整理,這本書在每個部分都有許多的實例和心理成分的解說,小弟的摘要是著重在實務運用,所以有興趣的讀者,還是可以去把書翻一翻喔~絕對會有其他的收穫。最後想再補充兩個小弟認為還蠻重要的心態給大家,第一個~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一本《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這本書,這本書的概念在於延遲享受往往收穫更多,這是經過史丹佛大學研究出來的結果,有沒有實際例子呢?複利就是最明顯的例子,這對我們養成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概念,畢竟每個人都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,但偏偏巨大的成長都不會來的這麼快速,所以必須要建立一個認知,也是本書一開始強調的,耐性!而要對什麼有耐性呢?就是第二個觀念,要懂得享受停滯期!當努力看似毫無效果時,這就叫停滯期,這邊想再推薦一本書,也就是《精進之道》,通往大師的路都不簡單,最不簡單的地方就在於面對停滯期的時候該以什麼心態面對?我們必須想辦法讓自己愛上這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不斷的重複特定的步驟,而嘗試在這些動作上看出不同的差異,因為想要精進一個技能,一定有他的停滯期,我們要做的,就是在固定的時間,來到固定的場所,再做一次一樣的動作,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告訴我們:「簡單的事重複做,重複的事認真做」,我們也可以使用《原子習慣》這本書提到的身分認同,來幫助自己熬過停滯期。這兩本書的概念,在《原子習慣》都有提到,只是這兩本書針對這兩個概念有詳盡的補充,所以在心得中寫出來供大家參考,那就希望大家~都能朝自己的理想更邁進一步囉~!
推薦閱讀:
1.《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 ISBN:9861750061
2.《恆毅力: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》 ISBN:9789863981992
3.《精進之道:不靠天賦,也能精益求精,邁向人生更高境界》 ISBN:9789573282235
4.《輕鬆駕馭意志力: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》 ISBN:9789861341941